从盐边驱车两小时,我们来到仁和区大田镇。这里的石榴种植史堪称一部微缩版中国农业变革史。

在镇史馆,一张1993年的老照片显示:当年全国石榴产量仅7.6万吨,大田农户肩挑背扛去集市。2010年红籽石榴引种成功,鲜果打入高端市场;2012年黑籽酸石榴落地,吸引果汁厂建立生产线。到2019年,大田石榴种植达1.5万亩,跻身全国主产区。
在“举果”品牌基地,每个石榴贴着二维码。扫码显示:生长期间的27次农事记录、采摘时间、糖度检测值。“消费者愿为透明买单,收购价比市场高30%。”基地负责人展示区块链溯源系统——这正是应对疫情后价格波动的利器。

2022年,大田镇摸索出“联合”机制破局。首个“联”字落在“村域协同”——整合6个村(社区)资源,成立四川榴金时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。村集体占股51%,社会资本参股49%,实行品种、技术、标准、品牌统一,推动生产规模化、标准化。公司在兜底价保障基础上,会员享受市场价收购及石榴果销售净利润40%的二次分红,并配备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,真正实现从“种得好”到“卖得值”。第二个“联”则体现在“联企共营”和“联资共融”,引入外部企业资源,在农资、技术、销售上协同发力;创新“政府投主干、群众投支线、企业投配套”共建模式,集中补齐智能灌溉、保鲜冷库、仓储物流等短板。联合共营已为150多户果农节省农资技术服务成本超95万元。
品种优化是“链式增效”的关键一环。在石榴基地,对比:“老品种‘突尼斯软籽’和改良‘中石榴4号’。新品种早收两周,果型饱满、色泽佳,收购价10到15元一斤,而老品种仅3到5元,效益差约30%。”联合体在全域推广“中石榴4号”“六月红”等改良品种,较传统品种早熟1-2周,品质全面提升。
盐边整合7.5万亩芒果建立区域标准,大田借撤乡设镇整合土地资源。当石榴面临疮痂病威胁时,政府迅速搭建电商物流基建、引入智慧农业系统。
回程时路过攀枝花市区,“宅景智慧农业”大屏实时显示着芒果园土壤数据。这个曾因钢铁闻名的城市,如今把算法注入田间地头。
盐边的民宿业主计划引入“四季果园”概念,用芒果花季衔接石榴采摘季;大田的青年团队正研究芒果石榴复合果汁。两条产业链的碰撞,暗合攀西农业的未来逻辑——从单点突破到集群作战,从农产品到农商品再到农品牌。
(编审/张子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