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,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(农学院)青春生化助力团成员走进宜宾市叙州区赵一曼故居,开展以传承英雄精神、讲述廉洁故事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先烈生活遗迹,重温英雄事迹,感悟其坚定信仰与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,引导青年学子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,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,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。
工作人员为旅客讲解了有关赵一曼故居的背景。该建筑始建于清代,距今有100多年历史,是全国100个“红色旅游”经典景区之一。
故居内的展厅复原了祖国危难的时候,赵一曼挺身而出,献身革命,反对裹脚陋习、与丈夫分别、给儿子写诀别信、别子作战等场景,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厚重。在“迟到的诀别”展厅,更是通过沉浸式氛围营造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赵一曼慷慨赴死的不屈精神和对儿子的不舍之情。
1935年11月,赵一曼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负伤被俘。在狱中,她遭受了残酷的刑讯,但始终坚贞不屈,拒绝透露任何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,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。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被日军杀害,年仅31岁。她的事迹是英勇的历史记录,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见证,被永远载入史册,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、爱国报国。
当敌人问她还有什么遗言,她只要求纸笔,写下给儿子的信,字里行间既有母亲的柔肠,更有革命者的决绝:“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”
院落里,赵一曼小时候亲手种下的桢楠树至今繁茂如盖,展厅里记录的进步书刊见证了赵一曼冲破封建藩篱走向革命;正屋厢房的陈列中,泛黄的书信与旧物见证了赵一曼从黄埔女兵到“白山黑水”抗日英雄的传奇,那句“未惜头颅兴故国”的绝笔诗,更在百年后依然震颤着每个参观者的心灵。无论为了百姓还是组织命令,赵一曼都能够举尽全力去完成。
通过大量的文字介绍、图片展示,游客们全面了解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、革命历程以及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。赵一曼永远都在以自己的行动为则,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表示出她的信念。
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,赵一曼为了民族解放事业,不惜牺牲生命,始终坚守抗日救国的理想。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,从未退缩。 赵一曼在狱中拒绝敌人的诱惑和威逼,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和尊严。她的忠诚、坚韧、无私与牺牲精神,深刻诠释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。
赵一曼虽已远去,但她的精神永存。这启示大学生要注重品德修养,明辨是非、坚守原则,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到正直、诚信、有底线,涵养高尚的人格魅力。赵一曼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忆,更是激励青年一代奋进的精神火炬,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以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,成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(编辑/张子萱;审核/巩元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