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西米易,暖阳沃野。一场融合科技力量与生态智慧的农业变革正在这里生动演绎。丙谷镇的智慧农场与县域创新平台交相辉映,以数字化与绿色化重塑传统农耕,铺展出一幅产业兴盛、农民增收的振兴画卷。在“青春攀大,共富有我”的号召下,我院“绿技融农共富调研队”来到这里开展实践活动。
共富农场里的“科技交响曲”
在冷天华经营的丙谷镇共富农场,多样化的栽培技术和育苗基地共同奏响了现代农业的“科技交响曲”。半自动化播种机精准落籽,移动喷灌机如臂使指般均匀施予水肥。尽管数字赋能的种子已然播下,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更习惯手动操作的精准控制。
这里的栽培方式宛如一场精妙的生态艺术:水培系统构筑全有机生态链,物理防控(防虫网、黄蓝板)取代农药,织就安全屏障;国产、进口基质与珍珠岩融合的养分,在全自动流水线上孕育希望;经山沙改良的有土栽培,产出直供超市的优质果蔬;雾培区里,意大利生菜在定时喷洒的氤氲水雾中舒展嫩叶,汲取着达标的地下水精华。杀虫灯、杀菌灯、驱鸟器是这片生态田园的卫士。
农场与“盒马鲜生”的协议是品质的背书,订单种植的“口感番茄”(红、白、黑品种)满足着市场的味蕾期待。90后的“冷书记”更借力电商,将小番茄销往四方,黄桃也插上翅膀飞向湖北。一条覆盖盐边、红格、乃至成都、重庆等地的稳定供销网络已然成型,提供着从种苗研发、田间管理到融资销售的“一条龙”服务。尤为可贵的是,这里为200-300名当地65-70岁的银龄村民及河北技术骨干提供了就业舞台,三年超4000万元的投入,正见证着经济效益的稳健回升。45天精心嫁接育苗,一月左右的生产周期,源源不断地为周边农户输送着致富的希望。

大数据中心的“监测引擎”
米易现代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服务中心,如同县域农业的智慧大脑,为打造智慧农业,注入强劲动能,市场力量的参与保障了产业稳定性。
科技创新在这里迸发活力:
捕食螨、赤眼锋等“益虫卫士”被引入田间,实践着“以虫治虫”的绿色防控理念。
无人机群成为新宠,5-8万元的投资即可拥有载重百斤的“空中农工”,在玉米、水稻田上空高效作业(喷药、吊运),省时省力,损耗锐减,为“低空经济”在农业领域写下生动注脚。独家的高效接水管技术则确保了每一株苗都能获得精准滋养。
农资供需对接平台,链接着资源与需求,成为促销与就业的新桥梁。严格的食品检测体系为米易生产筑牢安全底线。
雷窝里的“共富解码器”
团队深入丙谷镇雷窝村,与村党支部副书记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。今年,村里加大无人机投入,凭借其省时间、省人工、耗损少的优势,为玉米、水稻种植等作业效率带来显著提升 。
雷窝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虽葡萄产业未采用大棚种植模式,但结合自身特点稳步推进。在集体经济方面,以农业为核心,通过稻谷、玉米与早春蔬菜轮作的方式,提高土地利用率;依据海拔因素,合理布局芒果种植,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。农业要振兴,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,就要靠优秀的人才、先进的设备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。
从智能温室的精准调控,到广袤田野的生态循环;从银发农人的勤劳身影,到青年才俊的电商弄潮;从实验室的良种培育,到无人机群的翱翔天际——米易县正以科技为犁,以生态为壤,深耕现代农业的沃土。这条融合了智慧、绿色与共富理念的发展之路,虽仍需在品牌打造、渠道拓展上持续发力,但其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,已为攀西大地乡村振兴的未来,描绘出充满希望的底色。这片热土上的耕耘与收获,正汇入时代强音,奏响农业现代化的壮丽交响。
(编辑/张子萱;审核/巩元勇)